于永正《转述》(四下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课堂实录及评析
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请点击阅读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238节)
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视频、实录、设计66节)
于永正《转述》(四下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课堂实录及评析
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学会转述》,评价不一。有的人感叹:“真是艺术享受!”也有的人戏谑地说:“逗小孩玩呗!”在我看来,说法虽然不同,但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对他教学艺术的高度评价。美学大师朱光潜曾经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儿童生活的活动方式在特征上具有游戏的性质。游戏之中含有创造的因子,游戏能使儿童蕴藏在身心内部的能量向外释放。
于老师是怎样进行教学的呢?
一、故事引路——打开交际之门
我们知道儿童是最喜欢故事的,喜欢听人讲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于老师别出心裁,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嗬,坐得真端正!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喜欢听吗?
生:喜欢!
师:故事的名字叫《扑拉》。(板书)你们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没有。
师:名字叫《扑拉》,多奇怪!有一天,有个小朋友跟他爸爸到地里去锄草。休息的时候,爸爸要抽烟,可是忘记了带火柴。他对儿子说:“儿子,回家,给我拿一盒火柴。”小朋友高兴地往家跑,嘴里不停地说:“火柴,火柴……”跑着,跑着,路旁树林里“扑拉”一声飞出一只鸟。小朋友就去追小鸟,可是没追着,于是嘴里不停地念叨:“扑拉,扑拉……”回到家里,小朋友对妈妈说:“妈妈,爸爸要‘扑拉’?”妈妈莫名其妙,问:“什么叫‘扑拉’?”“就是要‘扑拉’!”“回去问你爸爸,到底要什么?”回到地里,小朋友告诉爸爸:“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叫‘扑拉’?”“咳!我是要火柴,谁让你要‘扑拉’?”(教室里一片笑声)
师: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于老师听。
生:有一天……(掌声)
师:好!听了一遍,就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了,真不简单!故事中的小朋友为什么把话说错了?
生:小朋友年龄太小了。
师:可以原谅。
生:小朋友光想着追小鸟了。
师:一心不可二用!转述别人的话要想不说错应该怎么办?
生:仔细听,记住。
生:还要说清楚。
新课伊始,于老师趣讲《扑拉》的故事,一下子把孩子们吸引住了。“就是要‘扑拉’!”“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叫‘扑拉’?”……童稚童语、奶声奶气、绘声绘色,连我们成年人也忍俊不禁。故事的游戏精神契合了儿童的审美心理,孩子们虽然仅仅听一遍,便能生动地讲述故事。你能说清楚这是艺术,还是游戏?这是名副其实的“优效教学,高效课堂”!于老师真是一位天生的表演艺术家!一位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
二、寻人叙事——铺就交际之路
要想学会转述,必须经过转述的历练。对孩子来讲,这种历练必须是鲜活的、新奇的。惊奇是儿童向未知世界探索的起点。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出人意料。游戏又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吉:(有意安排,吉老师轻轻敲门,推门进来)于老师,您好!对不起,打搅一下。张老师是不是来听课了?
师:(有意问学生)张老师来没来?
生:(孩子们把目光转向教室后面的听课教师)没来。
师:说来听课的,暂时没来。请问,您找张老师有事吗?
吉:她的姑妈,今天从昆明乘坐2050次航班,中午12点钟到南京禄口机场,请她11:30务必到机场去接她。因为她姑妈年纪比较大,带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一定要请她去一趟。
师:一会张老师来,我一定把这事告诉她。
师:(看看手表)11:30来得及。如果张老师来了,谁能把刚才吉老师说的话告诉她?
(学生纷纷举手)
师:谁会听,谁会记,吉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同位的同学先说一说。谁说得好,我让他到台上来说。
(同学们积极练说)
师:小朋友练得怎么样?练得好吗?现在我当张老师,谁先给我说一说,试一试。哪个小朋友愿意?请你来。
生:吉老师说……
师:现在,我就是张老师啊。
生:张老师,吉老师说,她的姑妈……
师:不是“她的姑妈”,是?(笑声)
生:(恍然大悟)张老师,吉老师说,你的姑妈……
师:这就对了!多机灵的孩子!
生:你12点要到机场去接她……
师:让我几点到机场去接?要听准,还要说准。
生:(纠正)11:30。
师:如果12点到就晚了。姑妈见不到人,那多着急呀!
师:我姑妈几点到?坐什么航班?到什么地方接?为什么接?请同学们再练说一遍,再请同学到台上来说。
生:张老师,今天,你姑妈从昆明乘坐2050次航班,中午12点钟到南京禄口机场,请你11:30务必到机场去接她。因为你姑妈年纪比较大,带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你一定要去一趟。
师:谢谢你!我现在就到禄口机场去!(转身走向门口。笑声)
师:这样转述就完整了。同学们转述别人的话要注意:第一要听得准,记得住;第二要说得准,说得清楚。不然的话就会出问题。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李吉林语)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于老师抓住儿童感情坦白、直露以及乐于助人的特点,设计找人环节,让学生在“有所为”的情况下学会倾听,学会转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容易,转述难,难就难在人称的转述上。于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三、直面转述——完成交际使命
口语交际课贵在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真实、有效的交际取决于有趣的教学情境和真实的交际内容。当事人的出现更是出奇制胜。游戏又在进一步推进。
(张老师轻轻敲门,推门进来)
师:张老师刚才吉老师来找你。
张:有事吗?
师:小朋友,这就是刚才吉老师要找的张老师。谁能把吉老师说的话说给张老师听。
(学生纷纷举手)
生1:……(说得不完全)
生2:……(作了补充)
张:谢谢小朋友!
师:(看看手表)张老师,时间来不及了,我的课你就别听了。
张:于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
……
教学艺术的迷人气质和内涵是由精彩的课堂呈现的。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明确就是力量。”张老师的到来,学生的交际目标就十分明确了。学生直面当事人,真实的交际情境,真实的交际话题,这一切让孩子完成了真实的交际任务。
成功的教学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学会转述》一课成功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于选——以精选教学内容为基点,让交际成为儿童的一种需要
在新课改语境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不要‘教教材’,而应当‘用教材教’”的呼唤,可是践行者寥若星辰。于老师努力追求“使我的每一节语文课生活化、艺术化”。他不囿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生。《学会转述》的教材内容是这样的:“二(1)班老师通知大家:明天下午,班级举行树叶贴花比赛,要求同学带齐彩笔、胶水、剪刀、白纸和采集来的树叶。李响请假了,没有到校。如果老师请你把上面的通知内容转告给他,你见到他该怎样说。”应该说这个交际话题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转述起来比较容易,但不足之处是缺少趣味因子。如果照本宣科,很难调动学生听与说的积极性。于老师另辟蹊径,让交际成为儿童的一种需要,选材做到了“三真”:(1)选材有真趣,让儿童感觉到好玩。《扑拉》的故事多有意思呀!孩子们听了一遍故事,便能生动地讲述出来。(2)选材有真情。“儿子替父亲跑回家拿火柴”折射的是孝道,“侄女到机场去接姑妈”传达的是亲情,这样的对话主题能触及孩子们的心灵,教会儿童做人做事。(3)选材有真意。听故事,讲故事,练转述,既是游戏,又是艺术。清人郑板桥指出:“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其实,选择交际话题与写诗是一样的道理,关键是让交际成为儿童的一种需要。
二、融于境——以创设生活情境为支点,激发儿童的交际热情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成功的交际应该有一个生活化的交际场,在这个交际场中交际双方或多方才能各自以真我的心理完成交际过程。口语交际活动与人的心理认知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于老师十分关注了儿童的学习心理,积极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交际情境,面向儿童生活世界,让教学与孩子们的生活融为一体。首先通过“故事引路”,打开儿童的交际之门,激起表达的情绪。小朋友有了积极反应,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顺水推舟”,通过“寻人叙事”,铺就交际之路;再通过“直面转述”,使儿童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于老师创设交际情境并不单纯的是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中体会到转述的价值和必要性,从而激发交际热情。正如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所言:“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要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做为主要目标。”
三、巧于练——以交际活动为力点,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心理语言学家做过粗略统计,儿童从呱呱坠地到十五岁,甚至二十岁,平均每年约1000小时接触语言。人的口语交际的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习得的。事实表明,那些口语交际水平高、能力强、效果好的人,大多都是勇于参加、乐于参加交际且“久经沙场”;反之,大都是很少参加交际活动的。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言语活动,其核心是交际,其特点是互动。交际双方或多方只有处于互动状态之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于老师先让吉老师到课堂寻找张老师,告诉她姑妈来南京一事,恰巧张老师又不在。怎么把这个消息告诉张老师呢?先让学生练习“如果张老师来了,谁能把刚才吉老师说的话告诉她?谁会听,谁会记,吉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同位的同学先说一说。谁说得好,我让她到台上来说”。接着,于老师扮演张老师,让学生转述。在学生转述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评价,把有关转述的方法渗透其中。之后,请张老师到现场,学生面对面转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不认为自己是在完成教师分派的学习任务,而认为自己是在完成生活的任务,淡化头脑中的课堂和学习意识,仿佛不是在学习口语交际,而是在日常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进行平常的交往和沟通。通过师生“不懈的拿出行动”,儿童终于能听得真切,说得清楚。这得益于他组建了“对话协同体”,儿童在“对话协同体”中,思维、语言、情感、语境等各种因素相互协调、配合,顺利成交际活动。
四、成于乐——以儿童精神为原点,让他们在游戏中完成交际任务
神经语言成功学认为,成功是以一种快乐的过程达到你要达到的目标。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是小心翼翼地巧妙地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潘新和教授说,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心理机制,往往是建筑在娱乐和趣味的基础之上,少年儿童易于以形象的而非理性的、以趣味的而非说教的形式接受或反映客观世界给予的刺激。为什么有些劳心劳力的课堂是那样的沉闷和乏味?为什么有些课堂越来越多的儿童在教学中失去了兴趣和快乐?为什么有些课堂总是缺少活力和灵气?原因是儿童缺乏学习的快乐。于老师深知,儿童按照生命的律动,可以使兴奋的无规则的跳动成为舞蹈,使发之于情感的混乱的声音组织为歌曲,使只有儿童之间可以言说的故事成为童话。于老师把教学艺术和童心(游戏)结合起来,激发了儿童追求知识的“冲动”和表现自我的欲望。儿童世界的本质就是游戏:儿童通过游戏认识生活,通过游戏学习交往,通过游戏模仿成人世界,通过游戏满足情感需要……可以说,没有了游戏,就没有了童年。
通观整堂课,我们可以感受到于老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组织得那么周密,雕琢得那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情趣盎然,乐不可支;有味——津津有味,回味无穷;使我们听课老师感受到有人——心中装着孩子,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本——强化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智——教学设计出乎意料,一切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有境——是艺术,又是游戏,正是大家之风;有感——留有思考的余地。